沈从文为何是现代作家永不过时的***?
当代人稍微有点艺术细胞的,都想去北京耍一耍,万一被京雷劈了,京车震了,也就成名成家了,可以呼风唤雨了,再回老家上坟,县长两口子轮值黑白班能陪上三天三夜。当年,十九岁的文学青年沈从文也是这么想的,从湘西一路舟车辗转,钱快花完了,终于走出了北京火车站的大门。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?他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?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。
今天是沈从文先生去世三十周年。
1988年5月10日,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在北京病逝,终年86岁。时隔三十年后,这个人的背影没有从公众的世界中消失,反而谈论他的人越来越多,他的家乡,他自学成长的经历,他的爱情,他的作品,都渐渐的变成了一个个***。沈从文,这个名字在现代世界中日益彰显的是一种别样的人生,与钢筋混凝土构成的世界中日益庸常的人生恰好相反,他代表的是一种诗意,一种从容,一种“听任庭前花开花落,坐看天上云卷云舒”的淡定。
这两年张新颖的《沈从文的后半生》和《沈从文的前半生》大热,将这位中国著名作家重新吸引到了人们的阅读视野当中。解放后的中国作家,大都缺少真正的创作力,囿于历史阶段的敏感性,很多作品的生命力实在薄弱,昙花一现亦不足惜,跨过那个时代重新阅读,多数作品惨不忍睹,只配得上垃圾桶的命运。只有在八十年代之后,才有年轻一代的先锋派作家登上历史舞台,填补几十年的创作空白。而与此相对的,那些老一辈作家中,政治性倾向性的写作逐渐无人问津,原本被打压和被驱逐出文坛的作家重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,这其中除了张爱玲,钱钟书,影响最大的还有沈从文。
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期相遇沈从文。那时的沈从文正当盛年,处于创作上的最佳时期。他在西南联大教书靠的是***家的名望,他没有大学文凭,也没有什么学术专著。沈从文虽自称乡下人,但是审美的趣味和偏好和留学归来的作家都很接近,胡适、梁实秋、徐志摩、巴金都很喜欢他。他的写作没有受到传统士大夫迂腐观念的侵袭,一切仿佛自然。再加上他性情温和,没有受到过强烈的精神冲击,所写的作品如此清纯,被许多人追捧。但是自然的文学容易被误解为美化残酷,误读生活,自然容易被那些革命者所诟病。
汪曾祺回忆课堂上的沈从文多了很多温情的笔触。比如说沈从文教书因为没有资料,就用毛笔手抄,筷子头大的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,卷成一卷,上课的时候分发给学生。他喜欢自己动手,大概这是写作之外的另外一种创作,他还戏称这是一种手工业方式。他写了很多作品,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,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——但是,后来有了学术著作,也算名正言顺的教授,反而没地方教书了,只能扎在博物馆里搞古代服饰研究。
当然,沈从文等一批“老作家”重回人们的视野与夏志清的《中国现代***史》有着很大的关系。要知道1961年这本著作在海外出版时,还有多少人会记得沈从文的***?
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国内一股沈从文热悄然升起。先是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》经历了二十一年后终于出版,稍后沈从文的各种旧作连续刊印,海外的各种译本和研究层出不穷。但经历过无数劫难的沈从文并未觉得遇热膨胀,他只希望自己能缩小一些,直到无力再小的地步,免得损害别的作家的尊严,他更担心那些为他作品说公平话的人,将来会吃亏。而且,经历这么多年,他已经不是文学家沈从文,他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文物研究者的位置上,原来的博物馆的解说员,现如今的服饰研究人员,他不担心自己的文学旧作,而是更操心自己手头这些年的文物研究。
黄永玉的书中有很多晚年沈从文的照片,老人的笑容温厚平和,多年的风雨沧桑反而让他的晚年淡泊自然。1988年,沈从文因病去世,黄永玉给他刻了石碑,上面写着:“一个士兵,要不战死沙场,便是回到故乡。”
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,无疑占据着重要的一席,可能排在二三名之间。至于说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永不过时的***,这说明他的作品已然成为经典,在后世读者中留下经久不衰的影响。接下来,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下原因。
文学的艺术成就
一位作家影响久远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作品有着恒久的经典性,无论是从思想内涵还是艺术层面而言。代表作《边城》历来为读者称道,更是被《亚洲周刊》评选为二十世纪中文***一百强的第二位,可见份量足够重。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茶峒的环境之美,人情之美,人性之美;同时翠翠与二老的爱情,美丽的哀愁,悲剧的情调,让无数读者牵挂于心;沈从文淡淡的忧郁情怀,以从容舒缓的笔调轻轻地描出。另外,沈从文的其他一些作品如长篇***《长河》,散文集《湘行散记》,《从文自传》也为众多读者喜爱。
***的人生经历
沈从文一直自称为“乡下人”,有着乡下人的性情。他高小毕业,便开始从军入伍;此后独自闯荡北京,以一支笔打天下,经历了惊人的刻苦写作练习,不断地四处投稿。随着《边城》等作品的发表,成为三十年代久负盛名的作家。另外,他还在西南联大当过教授;建国以后迫于政治压力,放弃文学创作,从事古代服饰研究,同样取得了瞩目的成就。这人生的起伏和波折,颇有***性的意味。
美丽哀愁的爱情
沈从文的爱情经历,也是后来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。当年,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期,追求学生张兆和,同时胡适也出面帮忙进行劝说。而沈从文写在家书中的话:“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 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。”这被众多文学青年所引用和称许。另外,就是沈从文生命中出现的那些“偶然”,也就是几段婚外恋情的经历,也颇值得玩味。诗人高青子和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有些一段感情经历,后来迫于无奈选择分手;还有和俞珊也有段感情。
因此,沈从文之所以具有***性的色彩,与他个人取得的文学成就分不开,同时还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爱情纠缠。一位作家之所以伟大,永不过时,有着多方面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