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名言?
芭芭拉·麦克林托克: 对科研的执着精神 “如果你能脚踏实地从事研究并如实报告观察结果,同时保持健康长寿,那么,你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。”——芭芭拉·麦克林托克
芭芭拉·麦克林托克
美国女科学家,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
芭芭拉·麦克林托克(Barbara McClintock,1902年6月16日-1992年9月2日),女,科学家。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。1923年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,1927年获植物学博士学位。在20世纪20~30年代,麦克林托克主要在康奈尔大学从事玉米遗传学的研究。1983年,成为遗传学研究领域内第一位独立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。
短篇***之王欧亨利的《警察与赞美诗》讲什么的,表达了怎样的主题?
《警察与赞美诗》是世界三大短篇***之王欧亨利的一部代表作,故事短小精湛,却耐人寻味。
01故事梗概
故事围绕一个纽约的流浪汉苏比展开。寒冬季节,苏比又冷又饿,无处可去。他心生一计,不如犯点小罪,这样就可以去监狱里度过这个难熬的冬天,而且有吃有喝,不至于被冻死饿死。
苏比想了很多小计策——到餐馆吃霸王餐,偷别人的雨伞,调戏妇女,砸坏商店的橱窗等等。为的就是引起警察的注意,希望警察逮捕自己入狱。
可他失败了,警察偏偏不抓他。
失望之中,苏比继续往前走去。他走进一座旧式教堂,看见风琴师正在苦练赞美诗。赞美诗唤起了苏比心底的那些美好画面,他也曾有过母爱、朋友,有过理想。
苏比感慨颇多,他还年轻,应该去拼搏,去奋斗,去闯荡出一片新的天地。苏比下定决心明天就去找一份正正经经的工作,开始崭新的生活。
就在这时,苏比被无端逮捕了,判处监禁3个月。
02人生和现实一样讽刺
《警察与赞美诗》讽刺意味非常浓厚。
故事里,苏比曾五次和警察相遇。在他信心十足地认为警察会逮捕他时,希望全都落空了。最后,他决心重新开始的时候,却被无端逮捕。
欧亨利无疑是在借此讽刺当时的美国社会和阶级***。苏比是一个底层的小人物,在强大的社会泥沼里显得微不足道且无能为力。故事外,还有许许多多和苏比一样的小人物,挣扎在黑暗***的社会里。
现实如此,人生也是如此,颇具讽刺色彩,你我都无力控制。
欧·亨利与莫泊桑、契诃夫并称为是世界三大短篇******,享誉文坛。他作品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转折极大的收官,被称为“欧亨利式结尾”,往往出乎意料之外,但细想又在情理之中,让人感叹唏嘘。
《警察与赞美诗》这篇***同样沿袭了这一模式。
故事梗概
***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苏比的流浪汉,因为受不了美国冬天的寒冷,就想通过犯罪,去监狱中度过这个冬天。不得不说,这种想法很清奇。但他不仅这么想了,还将其付诸实践,做了许多努力。
一开始,他计划着去一家豪华餐厅吃一顿霸王餐,然后被警察抓进监狱。但是这个餐厅的侍者看到他身上破破烂烂的穿着,直接把他哄了出去。
然后他想了第二个办法就是,用路边的鹅卵石砸碎商店橱窗,并且站在原地等着警察来把他抓进监狱。可万万没想到,警察认为干这种事情的人早就应该跑掉了,于是对守在原地的苏比视而不见。苏比无奈,主动去找警察承认自己就是砸橱窗的人,但警察并不予理睬,反而去抓捕一个正在追赶汽车的路人。
这个时候的苏比很懊恼,于是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经验,去了一家小餐馆吃霸王餐,最后很高兴地告诉侍者自己没钱,让餐馆报警来抓他进监狱。而餐厅知道警察不会管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,就找了几个人把他抬出去了事。
苏比继续在大街上闲逛,寻找着犯罪的机会。
他看到一家店铺的橱窗前有一个妇人,就装作地痞流氓前去调戏,但谁知就在旁边警察却无动于衷;他还偷了一个店铺的雨伞,并且故意和主人进行胡搅蛮缠地争执,可谁知这个主人却说这把雨伞本来就是捡来的,误认为苏比是雨伞的原主人。
犯罪不成的苏比心灰意冷,却不知不觉中被一阵从教堂中传出的歌声吸引。这时候他幡然醒悟。原文中对这一段描写得很激昂,现节录如下:
一刹那间,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。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。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,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。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。时间还不晚,他还算年轻,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,坚定不移地把它实现。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。明天他要到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去找事做。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。他明天就去找那商人,把这差使接下来。他要做个烜赫一时的人。他要——
而最神奇的转折处就在于此,当他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希望,想要振奋而起的时候,警察来了,并且无缘无故地将他抓进了监狱。
***所揭露的社会症结和表露的人生无奈
这部***十分精彩,读来也让人忍俊不禁,但这种感觉的背后却是逐渐让人深思。
它揭露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。
通过苏比流浪汉的身份来表明,美国有一群游荡在城市中无家可归的可怜人,但是并没有受到社会的关怀,这无疑表露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麻木。而这些流浪汉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做法,同样也是城市治安不稳定的根源。两者构成了一套恶性循环。
从社会各职业的表现来看,高档餐厅社会歧视现象严重,普通餐馆对于危害自身利益的行为,不能得到有效维护。相貌端庄的妇人其实是***,衣着光鲜的绅士其实是爱占便宜的市井小人。最为让人感到惊讶的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警察,他们愚蠢、蛮横,并不称职。而更为可怕的是,社会上的主体因为警察自身的弊病,不相信他们,甚至认为他们的存在妨碍了自己的生活。
这样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狱?
***更为深层的内涵在于转折处,苏比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庸碌无为是一种羞耻,他想重新振作,努力奋斗。他想从美国当时这种地狱一般的社会中脱离出来,向着天堂进发。但是,还未等付诸实践,就被愚蠢、冷漠的警察破碎了。
这个社会只能如此,不允许任何想要改善、逃离它的人存在。
欧·亨利用这样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来揭露时代的弊病,挖掘导致社会冷漠、黑暗的根源。
而他通过这个故事得出的结论就是:一个社会的堕落,从扼杀向善的希望开始。
未来在黑夜隐匿,于此静待晓光。我是待晓儿,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,欢迎关注与交流。
欧·亨利是20世初美国著名的短篇***家,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,他发表了近三百篇短篇***。他被誉为“美国的莫泊桑”,他的***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尾而著称,在美国文学界有一种文学结尾叫作“欧·亨利式的结尾”。比如他的名篇《麦琪的礼物》、《最后一片藤叶》,还有《警察和赞美诗》,都是短篇***的杰作。
1《警察与赞美诗》的写作背景
欧·亨利原名威廉·西德尼·波特,他曾被判入狱五年,在监狱期间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,以此获取稿酬贴补女儿的生活费用。欧·亨利这个名字原是监狱中一本法国药典作者的名字,后来成了波特的笔名。波特在狱中因表现良好被提前释放,1902年,他开始专门从事写作,1903年他与纽约的《星期天世界报》签约,每周要向该报提供一篇短篇***,同时他也为其他杂志供稿。他的写作生涯很短暂,1910年6月,他因病离开人世,年仅48岁。但他的作品并没有因他的离开而销声匿迹,相反如火如荼的影响力一直蔓延了一个世纪,而且还将继续。
欧·亨利一生处于困顿之中,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多是社会底层人物,因此这些人物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作品中的主人公,比如工人、女店员、公司小职员、穷艺术家、街头流浪汉、警察、骗子甚至小偷等。《警察和赞美诗》发表于1904年,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,美国的物质文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,对美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,社会贫富两级分化日趋明显。这部短篇***收录于他的***集《四百万》。
2 故事梗概:
寒冬即将来临,流浪汉苏比躺在广场的长凳上睡不安稳了,每年这个时间就是他要到布莱克威尔岛上的时候。在那里,他可以三个月不愁吃,不怕北风吹,不用担心晚上睡哪里。那个地方对于他而言,就好比纽约佬每年冬天花钱要去南方里维埃拉过冬一样。苏比也是每年上一次布莱克威尔岛,但是每年上岛都要动点小心思,设计一出自导自演的犯罪现场,然后等着警察到来,因为他要去的地方是布莱克威尔监狱。
今年也不例外,让警察把自己带走,这件事对他来说易如反掌。于是,他优先选择了一个让自己也称心如意的办法,那就是到一家高级餐厅大吃一顿,吃完宣称自己没钱付,接下来的事情顺其自然,被警察带走,最后自己被送到岛上过冬。
然而今年却有些例外,他还没进到餐厅大门就被领班推到了大街上。于是他只能另想它法,苏比捡起石头砸了一家店铺的玻璃橱窗,然后站在原处等着警察来抓。然而警察认为一个干了坏事的人不会坐以待毙,他又一次失算。接着他又一次向逮捕发起冲击,走进一家普通的餐馆饱餐了一顿,吃完说没钱付,等着警察来抓,然而他只被两个侍者粗暴的扔到了大街上,此时警察恰好站在不远处看到了这一幕,只是笑笑走开了。苏比心想,看来逮捕成了他一个玫瑰色的美梦,他忽然感觉到离那岛越来越远了。
不过,他不能轻易认输,不然这个冬天怎么过,他还是再试试。于是他准备以一个色鬼的形象去轻薄一把美貌的妇人,主要是警察就站在不远处,而且看上去显得很严肃。他对那位美人说,要不要跟我到家里玩玩。结果,那美人没有按照剧本出牌,大喊非礼引起警察的注意。而是高兴的接受了他的建议,和他一起大摇大摆的从警察身边走过去。最终逃离的是苏比。
接连失败,苏比怀疑自己陷入一个免遭逮捕的魔法,有些沮丧。但当他看到站在剧院门前巡逻的警察时,他打算“扰乱治安”。他装做一个喝醉酒的家伙,手舞足蹈,在大街上又喊又叫。结果警察背对着他,向市民解释说,这是一个耶鲁大学的家伙,他正在庆祝他们让哈特福德大学吃了个鸭蛋。上级给我们的指示是,随他们去吧。
最后的选择是拿一把伞去和别人争执了一番,结果警察都没把他怎么样。他走到一座老教堂前,里面有一位风琴师正在演奏着一曲赞美诗。这支曲子他很熟悉,陪伴过他从前拥有母爱、玫瑰、友谊、雄心和纯洁的思想时的生活。
这一刻,这支曲子慢慢把他叫醒,使他的心灵受到震颤。他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与眼前生活中的不光彩一刀两断,以另一个崭新的面目重新开始生活,同厄运搏斗一番。他打算明天就去市区打份工作好好生活。
就在这时,一名警察出现了,问他在这儿干什么。苏比说什么也没干。警察说,那跟我走吧。第二天早上对他宣布,到岛上去关三个月。
3 主题及现实意义
欧·亨利自己曾说过:「我的目的在于指出: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过上体面生活的愿望,即使那些沦于社会最底层的人,只要力所能及,都愿意回到比较高尚的生活,人性的内在倾向是弃恶趋善的。」这篇***就展示出这样的意义,另一方面,作者同样认为,生活里永远有一些事情是始料未及的,所以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尾也是合乎逻辑的。
***极具讽刺意味,苏比干得坏事,都没能引起警察的注意,相反,什么也没干,反倒被判了三个月。这无疑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,体现了当是社会底层人民同上层建筑的矛盾。
人的社会性,并不是单单体现在他的贫穷和富有上,更多的是一个具有独立的人格,应该被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平等的对待和尊敬。
一部经典的好的文学作品,常常能引起一个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灵魂的拷问,很大程度上来说,这正是这些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。